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尊敬的访客,欢迎您访问湘西州人民医院网站,我们一直在关心您的健康!为您的健康服务!

地址:吉首市乾州世纪大道与建新路交汇处

邮编:416000

预约挂号:0743-8669668

投诉电话:0743-8669062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杏林撷萃 »

红色平江

(一)红色平江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唐神龙二年(706)析湘阴东境置昌江县;后唐同光元年(923)为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以县治周围地势平坦,江水至此平静无波,改称平江县。相延至今,平江建县历史已有1800多年。
(天岳书院俯瞰)
     在平江县城关镇东兴大道旁,有一清代建筑——“天岳书院”。该书院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始建时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周围建封火山墙,整体为灰色,上勾有白色檐带,墙体嵌青石雕花窗,有序而对称,中轴建筑由大门三间、二门三间、讲堂三间、院长住房三间及大成殿组成。东西斋各有斋舍十四间。东建屈子祠三间,宋九君子祠三间,门庑三间。西建有藏书楼三间。现有大小房间(含厅堂)64间,总面积为5363平方米。
      走近书院山门,但见两根四方麻石檐柱撑起大门斗口,麻石门框上方镶嵌着“天岳书院”匾额,两侧一副嵌字楹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相传出自清代著名学者、湘军名将平江人李元度之手。门枕石上一左一右坐有抱鼓圆石,默默无语伴读百余年,想必也深得儒雅风范,除了不能言语外,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不言而喻。
      李元度何许人也?据《清史稿·李元度传》曰:“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官黔阳教谕。曾国籓在籍治团练,元度上书数千言言兵事,国籓壮之,招入幕······元度先已累擢知府,以道员记名,至是加按察使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李元度不仅是湘军名将,而且是平江远近闻名的才子,有湖南第一才子的美誉。
(天岳书院正门)
      有则故事说的是李元度曾和江夏游学才子对对子,留下一段佳话:
      人出上联曰:“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朽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李元度对下联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这样一个既有文胆又有武胆,出世即带兵打仗、立志扶大厦于将倾的人在所辖名胜古迹留字,当然是不在话下了。
      据资料介绍:天岳书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平凡的辉煌经历,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系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一是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天岳书院组织领导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五师第一团和三团三营举行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五军在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十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从这里走向新中国。天岳书院因此成为了中国主要的红色起点之一。二是1930年7月22日,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人组织数万军民在天岳书院操坪举行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暨进攻长沙誓师大会,27日一举攻克长沙。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攻占省城。它一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以来笼罩在革命军民头上的沉闷空气,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提振了革命信心,扩大了中共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三是1944年9月1日,王震、王首道、谭余保等率第359旅南下支队途经平江,并将司令部设在天岳书院,且收复了平江、茶陵、安仁等县。四是1949年7月18日,国共两党代表在天岳书院举行湖南和平解放谈判首次会晤,促成了湖南全境的解放。天岳书院成为了湖南和平解放的见证者,为当时湖南四千万民众免除战争涂炭带来了福祉。  
      2020年9月16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平江县,在郊区考察完装饰材料生产厂家后,绕道来到平江县城,第一次看到了这座著名书院的风采。同行之人并非像我这样对这段历史有着另样情怀,酷热的太阳当空照,他们都躲到树荫下乘凉去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天岳书院”前门转了一圈,瞻仰了广场上彭德怀元帅的铜像。
      1990年10月24日,是彭德怀元帅诞生92周年纪念日,平江举行了隆重的铜像揭幕典礼。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铜像题词,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常委王平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铜像揭幕。铜像高4.12米,连同基座高7.12米,为彭德怀骑马塑像,再现了彭大将军“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
(元帅铜像与天岳书院正面一角)
      出天岳书院,在其左侧的广场边有一株树冠很大的香樟树,遮阴挡阳正当时。细看之,但见此树年龄已逾百年。我想,如果它是一个原本就长在这里的古树,那它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苦难辉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受住了改革开放的考验,正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的辉煌。
 
(百年香樟树-见证平江起义历史)
      在天岳书院前广场的另一侧,停有一架空军已退役的歼六型战斗机。歼-6是沈飞公司根据前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该机是60—7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可以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亦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支援任务。歼六战机的退役,预示着我国空军的进步和壮大,保卫祖国蓝天不受侵犯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使我们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更加充满自信。
(中国人民解放军95034部队捐献的歼六战机)
      有资料介绍,1958年12月,彭德怀元帅曾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平江,视察了天岳书院,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并为平江一中题写校名。
      平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为了共和国的诞生,有20多万平江儿女壮烈牺牲,仅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2.1万多人,占湖南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正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面对英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承他们的光荣和遗志,牢记初心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斗争中,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在人民面前交出最优异的答卷。
 
2平江之野葬诗圣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期间,因其曾任唐肃宗行在“左拾遗”官职,唐代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被后人称为“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曾大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原,也被称为“杜少陵”、“杜草堂”。
      据资料介绍,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他的诗记录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后世誉为"诗史",其人也被称为“诗圣”。
(诗中圣哲-杜文贞公祠中的杜甫像)
      资料记载:唐大历五年(770)初冬,杜甫举家北归长安。颠簸的孤舟上,他倾尽心血,在贫病悲怆中留下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船至洞庭,水天茫茫,雪虐风饕,诗人重疾复发,船至汨罗江上游的昌江县(今平江)屈原投江处,重病中的杜甫独跪船头,对天长拜屈原,与世长辞,年59岁。昌江县令、杜甫好友和江边民众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诗人安葬在离县治仅数里之遥的小田。
      2021年9月16日下午13点50分,我们专程来到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杜甫的长眠之地。相传杜甫病逝后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
(千秋痛感茅屋欺 百代犹闻酷吏呼)
      来到杜文贞公祠,但见其中间立柱上嵌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千秋痛感茅屋欺”, 取自杜甫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在这首诗里曾大声疾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下联“百代犹闻酷吏呼。”是取自杜甫的《石壕吏》一诗。杜甫在这首诗中揭露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群众悲惨生活境况。
(被玻璃罩住的唐代覆盆式莲花柱基)
(僧舍中的天井)
(留在建筑物上面的有字砖)
      杜甫墓祠建于唐代晚期,历经千年风雨,形制依然。祠内保存有唐代覆盆式莲花柱基和各种烧字墙砖为历代修葺之印证,同时也说明了杜甫后人对其祖上虔诚的慎终追远。
(杜甫墓)
      官厅之后就是杜甫墓。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为圆形土堆,原墓癸山丁向,花砖结顶,一室二耳,楔形砖砌成,红石墓碑,典型唐墓风格。墓碑中刻 "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右刻"署平江县市武陵县知县书宗莲题"。
      杜甫墓祠内还有一称为“铁屏诗社”的建筑,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平江文人、大清贵州布政使李元度和平江县瓮江镇人、福建按察使张岳龄倡导并捐资修建。以供文人骚客谈诗论赋。后因该工程尚未完工张岳龄即病逝,故将该建筑以张岳龄“铁瓶道人”的号,命名为“铁瓶诗社”。
(铁屏诗社)
      在整个建筑内部,我们看到了许多杜甫诗的挂屏,内敬录了我们这一代耳熟能详的杜甫诗作:
      其中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春望》诗;还有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诗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诗等,反映了诗人诗作艺术严谨和忧国忧民之情怀。
      有人评价说:杜甫的诗既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之美,又有“三吏、三别”的现实之痛,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之怀,更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悦之情。说杜甫是诗圣,就因为杜诗所描绘的原本就是一轴历史的画卷,而这画卷的底色就是忧国忧民,因为他把自己的命运、民生的命运与古代社稷相连,以至于不朽。
      河南商丘的李辉民说的真好。他说:“善良融化墨池。这池水如同创作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融化的良知和善念在其中。人们(因为)尊崇善念,敬重善念人品,(才会)把善念传播四方、传承千年不绝于耳。杜甫的善念就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弱势群体。(用)一支秃笔,把善良化作一池秋水,融合热血,书写所见所闻,为百姓呐喊,为民生鸣不平。(从而)体现出人民性。”
      也正因为如此,自杜甫去世以来的历朝历代都对这位工部员外郎敬仰有加。曾出任北宋唐州邻州、鄂州、黄州知州,福建转运副使的王得臣(1036年-1116年)曾有诗赞杜甫:"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表达了自己对屈原与杜甫这两位伟大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邻近,存有无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