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尊敬的访客,欢迎您访问湘西州人民医院网站,我们一直在关心您的健康!为您的健康服务!

地址:吉首市乾州世纪大道与建新路交汇处

邮编:416000

预约挂号:0743-8669668

投诉电话:0743-8669062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杏林撷萃 »

(二)丰碑

      站在宜昌的土地上,打开历史的记忆,你会发现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大幕拉回到1939年至1945年期间,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在内的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中日两军各投入10多万兵力,持续6年之久的拉锯、抗衡,以争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区和陪都重庆门户——宜昌的控制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宜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战略支点和战役中心,宜昌的抗战影响到全国抗战大局。
      1940年5月—6月,“枣宜会战”结束,日军占领宜昌。会战中,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宜昌码头(即现在的九码头)曾出现万人跪扶抗日英烈张自忠将军灵柩登江轮的悲壮一幕,闻之至今依然催人泪下,中国人之不屈意志可见一斑。
      宜昌失守后,中国军队在宜昌周边与日寇进行的斗争从未间断,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3年5月5日至6月12日间,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鄂西会战”、其中以宜昌西部的“石牌保卫战”最为惨烈。
      石牌位于西陵峡中段南岸,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境内。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的地名即因此兀立的巨石而得。巨石为花岗岩质,高40余米,宽13米,厚4米,重约4300多吨,前后左右如刀削一般,俨然人工精心制作的一张“牌”,插在长江边的险峰峡谷之中,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相传这是玉皇大帝巡视长江三峡时,因感此处山川之秀丽而特意下的一道圣牌。至于玉帝降圣牌为何意,因系“无字天书”,后人当然就无从得知了。
 
(石令牌)
      史书记载,北宋前的后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间的夷陵郡郡治都曾设于石牌。当年的石牌市井繁荣,交通便利,尤其是作为盐道引人注目。由于石牌镇处在长江水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历来是一非常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石牌要塞)
 
      1943年5月5日,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西会战打响。石牌要塞保卫战是该战役的核心战役,历时1个多月,中国军队以牺牲10000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寇25000余人,取得了鄂西会战的最后胜利,粉碎了日军沿长江进犯重庆的图谋。其中,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鄂西会战”的转折点,而且被列为反法西斯战场的两大著名战役,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列”。
      [附:石牌要塞保卫战指挥官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战前誓言: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之英雄气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正是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才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由长江西进的态势,打破了日军妄想以战迫降、迅速解决中国战场问题的企图,拱卫了陪都重庆,对增强抗战意志,鼓舞全民族抗战斗志和士气以及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又经过三年的殊死搏斗,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胜出。
      史料记载: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所属第38军、47军、49军和配属的第39军及湖北军区独立第1、第2师共约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军宋希濂部,并于当年7月16日解放宜昌。在解放宜昌的战斗中,共有536位战士把鲜血和生命洒在宜昌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415团参谋长路冠英,是解放宜昌战斗中牺牲的最高级别解放军指挥员。
      1984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在昔日一片河沙滩上建起一个滨江公园,这是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的“附属物”,公园规模长达11·3公里,与长江水面互为对景,恰是镶嵌在宜昌城边一条美丽的彩带,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园”。公园里有一座“宜昌大撤退纪念碑”,主体雕塑由一蓝色铁锚和一组“1938”“10”“11” 数字组成,这是告诉后来者,“宜昌大撤退”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8年10月、11月间。浮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上有这场大撤退的指挥者、著名爱国实业家、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雕像;侧面刻有在这次撤退过程中英勇牺牲的116位民生公司员工名单和纪念铭文。
       默念铭文,我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种情景:1938年夏天,中国抗战进入了关键阶段,华中战场激战正酣,武汉面临沦陷。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尚有十余万吨物资、数万人员必须由穿越三峡的船只安全转移至重庆,岌岌可危的局面。这一切都因为一个民族企业家——卢作孚的出现而发生逆转,卢作孚凭一个企业之力完成了具有国家意义的“宜昌大撤退”,演绎了中国大内迁最为壮观的一幕。卢作孚指挥自己的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宜昌滨江公园内大撤退纪念碑)
      相比于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英军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宜昌大撤退"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晏阳初语)"(晏阳初—别名晏遇春 ,耶鲁大学博士,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