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尊敬的访客,欢迎您访问湘西州人民医院网站,我们一直在关心您的健康!为您的健康服务!

地址:吉首市乾州世纪大道与建新路交汇处

邮编:416000

预约挂号:0743-8669668

投诉电话:0743-8669062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杏林撷萃 »

屈原碑林读《离骚》

     360百科载:屈子祠,亦称屈原庙,始建于汉代,原址无考。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右神策将军王茂元出任归州(西汉置秭归县,为屈原故里。)刺史,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遂在州城东5里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并作了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这大约是秭归最早的一座屈原祠。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在屈沱修了一座"清烈公祠"。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儿哈吗提议再修,并将屈原祠改为"清烈公庙",还请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庙记》。此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火斤等相继对“清烈公庙”进行维修。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中国历朝历代均对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持褒扬之态度并形成一种祭祀传统流传下来。


(汨罗屈子祠)
      汨罗屈子祠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始建于汉代,1765年重建,现辟为屈原纪念馆。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楚三闾大夫)被流放时,曾在汨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因感复楚国无望,遂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祠在玉笥山上。
      屈子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三进,祠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下面镶嵌五龙捧白垂石雕刻,镌"屈子祠"三字。门坊和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的浮雕,如渔父谈心图、怀沙投江图等。

(中殿雕屏)

      由正门入中殿,可见巨幅雕屏,上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其上梁则悬一幅“光争日明”横匾。雕屏两边有一副平江人李元度(清朝大臣)拟写的对联,上联是:“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下联为:“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屈子祠内,我原本是匆匆转了一圈的,但现在来回忆,好像都不太记得了,倒是对该祠东首的屈原碑林印象颇深,今特记之:


(屈原碑林)

     “屈原碑林”位于屈子祠东,正门坐东朝西,牌楼式建筑,三门斗拱,飞阁琉璃,琳琅彩绘,凤翥龙翔。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手书“屈原碑林”镶嵌在正门顶部中央。正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系著名书法家大康书写,源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江上吟》诗,原诗内容如下:“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用诗仙李白对屈原的评价作为碑林正门对联,既慰了屈原的在天之灵,又为碑林定下了一种悲壮、幽深的气氛。
      据资料介绍:屈原碑林分
牌坊门楼、离骚阁、天问坛、九歌台、九章馆、招魂堂、独醒亭、垂花门、思贤楼九大主体建筑及勾连其间的徊廊组成,黄瓦红柱,金碧辉煌。人入其园,即有一种肃然之感:二千年前的士大夫屈原,因其行为完全符合中国传统之“忧国爱民”精神,才得以传承至今并成为一种美德,这对于一个先行、践行者来说,实属不易。


(天问坛屈原塑像)

      我们由此进入园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天问坛。坛中央耸立一尊屈原呵壁问天塑像,这尊屈原像用锗红色石头雕成,峨冠博带,瘦骨嶙峋,双手平端,仰天蹙眉,问天问地,神色孤伤,忧国忧民的神情溢于言表。塑像前方远处便是烟波浩淼的陡垅湖、名山湖和汨罗江。
     “天问坛”源于屈原《天问》一诗。该作品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全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离骚阁)

      越过“天问”坛,眼前出现一座黄色琉璃瓦覆顶、三重檐,正椽翼角,三珠宝顶,由20根红色大立柱落地撑起的三层楼阁,即“离骚阁”。阁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
     走近离骚阁,但见楼阁底层立柱上挂着上的一幅前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撰写的对联:“呵壁问天沉渊去,怨其深矣,心尊骚之祖;滋兰树蕙何事来,醒而独兮,笔透王者香。”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阁内中央则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镌刻了屈原《离骚》全篇。有专家认为:屈原的《离骚》篇,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尤其是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倾诉了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进而主张统治者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首次提出了“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的思想,对天命论进行了批判。文章以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碑廊)

     何谓“离骚”?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王逸将其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可见屈原创作这篇文章时虽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色彩,但文章创作时充满胸襟的那种别离愁绪是何等地强烈。
     离骚阁两边被连廊相接,廊墙上镶满了各种字体书写的碑刻,这就是“碑廊”。碑廊里集全国三百多位书法家之大作,嵌碑356块,敬刻了屈原《离骚
》《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中共二十五篇文章。碑上的字体分别用魏碑、甲骨书写,堪称中国的一部文字书法发展史。
     走过“离骚阁”,在天问坛的左侧,便是古朴典雅的三层楼阁——“思贤楼”。


(思贤楼)

    “思贤楼”二楼前的廊柱挂着一副对联:“骚经自是六朝祖,德操应称百世师”。据资料介绍这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新疆丝绸之路画院名誉院长李般木先生撰写的。
     底层廊柱上挂的是方滨生先生撰写的对联:“汨罗江浪滚滚,击悲风呜咽鸣,公义何存,一腔忠愤薄天问;《离骚》赋思悠悠,骋辞采音律茂,文光耀透,三楚吟章亘世流”。
    “思贤楼”三层走廊和大厅陈列的碑刻刻录了司马迁、贾谊、李白、杜甫、陆游、苏东坡、郭沫若、陈立夫等缅怀屈原的诗文。


(九歌台)

     离骚阁和东侧的独醒亭、招魂堂以及西面的九歌台构筑成屈原碑林二进院落。“招魂”堂和“九歌”台取自屈原的作品篇名,所刻碑文书画内容均为相应作品。“独醒”亭则得名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子放逐途中答渔父问———“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览书思贤,不禁感慨万千。  
     关于“九歌”名称的来历,东汉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及闽学派的代表朱熹则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今人多取朱熹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就曾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评价:“楚之《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时的那种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路历程。 


(招魂堂)

      招魂堂为歇山顶建筑,四角飞翘。在圆门洞正上方挂了一副《招魂堂》横匾,两边门柱上挂有一副堂联:上联曰:“芷兰心折 姊妹砧愁 香草美人同堕泪”下联为:“宋玉招魂 贾生吊赋 高山流水二知音”。

(招魂堂)

     经查阅相关资料,对联中提及的“心折”,指的是心中极度感伤;“砧愁”则是描写的在捣衣声中流露出无尽忧愁。“砧”,捣衣石,亦可引申为捣衣声。所谓“芷兰”,则是屈原笔下的香草,“姊妹”,应指的是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
     “宋玉”,战国时期宋国公子,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所作辞赋甚多,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佚,阙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楚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但明代却有黄文焕在《楚辞听直、听二招》中,批驳了王逸的说法,认为《招魂》系屈原所作,乃屈原借以自招其魂。联中“宋玉招魂”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赞成王逸说法的。
     “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曾作《吊屈原赋》。33岁抑郁而亡。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招魂堂内四壁有《招魂》诗意的浮雕8幅,堂中刊《招魂》及《大招》分碑16块,分别由中国书协顾问周而复,理事陈复澄等先生书写。建堂于此,实有为屈原“魂兮归来”的招魂之意。


(九章馆)

      “九章馆”系重檐歇山顶建筑,五开间。名称源于屈原诗歌《九章》。“九章馆”大门前的立柱上镶有一副楹联:上联曰:“一世行吟 孤忠遗恨听夜月”下联是:“千古凭吊 正气干霄泣秋风”。想作者一顿狂草,对联一挥而就,气韵何等酣畅,倒是苦了我们这些缺乏文化底蕴的后来人,竟然猜了半天,也没能当场将它认出来。
     据资料介绍:《九章》是屈原短篇抒情诗集,共9篇。其中的《惜诵》篇,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涉江》篇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纠葛;《哀郢》则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抽思》据说是作屈原被放逐汉北之时写成的,诗中主要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楚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怀沙》一篇则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而《思美人》篇却是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王(楚怀王)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惜往日》则是诗人就自己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馋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并表示了必死的决心,该诗被后世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橘颂》通篇就橘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诗人通过《悲回风》篇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给人总的的印象是诗人在被怀王放逐期间,不能为君进言分忧,远离政治中心时郁郁不得志而万念皆灰的心情。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才导致其抱石自沉于汨罗江的悲剧。


(屈原旧居与饮马塘)

     信步游览了一遍屈原碑林的各式建筑,脑子里只是增添了一点印象,算是圆了此前一个小小遗憾——未曾到过汨罗屈子祠。
     今日到此虽只是走马观花,但心中却有无限感慨。自从公元1899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以来,我们才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已经明确地延续了3000多年。而“忧国爱民”的思想早在《战国策·齐策》中就明确记载有:"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的文字,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忧国爱民”成语的来源。历史传承到今天,我们不仅懂得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增添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将激励我们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延伸阅读:

《吊屈原赋》--贾谊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